宋‧鄭樵《通志‧六書略》第五論云:「今梵僧咒雨則雨應,咒龍則龍見,頃刻之間,隨聲變化。華僧雖學其聲,而無驗者,實音聲之道有未至也」。這是說任何宗教都有一種神祕的加持功力,咒語即是其中一種,但須依照它的「原音」來持誦,才能顯現出咒語的神祕力量。如果聲音不準確,距離所謂的「原音」太遠、或太離譜,那麼咒語本來所蘊藏的神祕力量就不能百分之百發生它的功效。換句話說,我們持咒全憑一念的「真誠」與「精進」,不管它的音準不準,當然還是會有感應的,不過很可能只是「事倍功半」。我們可以舉玄奘大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來說,大師對這部《心經》同時做了「意譯」與「音譯」兩部份(音譯部份見《大正藏》第八冊頁851下─852上),為什麼大師要對同一部經做了「意譯」又「音譯」,保留住它原本的「梵音」,這大概是出於《心經》也有其「祕密故」罷!佛經中常說持諸咒語會得龍天護法的歡喜與護持,除了「虔誠」、「專精」或「一心不亂」是個原因外,如果再加上用的是「梵語」或「梵音」去讀誦經咒,那天龍八部們當然很容易「了解」我們在唸什麼,也當然會很容易與我們「相應」。例如我們叫天龍時會用中文音的「那ㄋㄚ۱伽ㄑㄧㄝ´」,其實它的原音是naga(ㄋㄚ ㄍㄚ);稱誦金剛密跡大士或金剛手菩薩時用「跋ㄅㄚ闍ㄕㄜ´囉ㄌㄚ۱謗ㄅㄤ۱尼ㄋㄧ´」,其實它的原音是vajrapani(ㄨㄚ ㄐㄧ ㄌㄚ ㄅㄚ ㄋㄧ),很明顯的,中文音距離「原音」是有一段距離的。今天如果我們學了最接近「原音」的咒音來唸咒,加上我們的「真誠」與「精進」,我相信一定可以與本尊快速相應,且可達「事半功倍」之效,發揮出咒語最大的力量!
或有人云:「『近代』中國有成就的祖師們誦咒皆用北平音(國語),也是非常靈驗,何以一定要唸梵音?我們就跟著祖師唸就行了,何必一定要改成梵音?」我的看法是:既是「祖師」、「大師」,又是「一代高僧」、或是「上人」,那修行的境界自不在話下。換句話說,祖師不要說唸國語,就是唸英文音、日文音、泰國音,也都會成就的,因為「二禪」境界以上已無「語言法」(二禪境界以上是以『光』代表語言),已離「文字音聲相」,所以祖師「起心動念」皆是妙法,任何「一音」皆成圓融,故也不一定要唸「正確的梵音」;既是開悟的祖師,「任何音聲」皆是「自性音」,皆是「妙法」。諸祖師菩薩們日夜精進用功,三業清淨,故唸「國語音」照樣是「成就」的。然而業障深重的我們,何時能以「不太準確的音」去求得如來正道呢?這是有待商榷的事!
又有人云:「唸唵媽尼叭咪『牛』」也有成就的事,沒錯,但大家要想想,請問他唸了「多少遍」?「有多精進」?才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感應」?唸「唸唵媽尼叭咪『牛』」會成就,那是個人少數的一種特殊「因緣」與「感應」,這不代表從此以後六字大明咒就真的應該是唸成「牛」音,也不能說從此以後就該用「牛」的音去弘揚這個咒語,去介紹別人要唸成「牛」的音才會成就。東土(中國)佛教徒們都知道唸「中文版」的《金剛經》、《彌陀經》、《普門品》、《法華經》、《華嚴經》……等等,這些經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力量」,那請問外國人不懂的「中文」,那他如何唸「中文」的經?他又如何從佛法中得到利益?又如何消業障及超渡冤親債主?佛法如果一定是「中文版」才有「功效」、才能「成佛」的話,那不懂中文的外國人是不是永遠都不能「成佛」?那西藏那麼多不可思議的大仁波切、大喇嘛到底是怎麼「成就」的?相信他們都不會是也唸了「中文版」經吧!從這裡可知道,「經文」是屬於「義解」,而且是「區域性」的「適用」,然而「咒語」卻是「通法界」、是「諸佛的祕語」的,是屬於每一個眾生「自性的聲音」、「法界的聲音」的!我們可以再舉例來看:自古以來的「瑜珈焰口」、「放蒙山」、「水陸」、「施食普供」這類屬於「超渡」的法事,裡面的內容一定少不了的就是「真言咒語」,乃至大部份的大乘經典後面一定有個「咒」;因為「經文」是可以允許以「各國不同的語言」去「唸」去「理解」,唯獨「咒語」是全世界都「統一」的,乃至整個「法界」都統一的一種「自性音」。今天如果我們是用「中文版」去唸經,相信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但如果再用「梵語」去唸,我們相信「整個法界的眾生」(天神、天人等)都會受到利益。這就如同龍樹的《大智度論》中說的:「聲聞人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則足,不須瓶器持水。若供大眾人民,則須瓶甕持水。菩薩為一切眾生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詳《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269中)」。持誦咒語是菩薩的行為,是行菩薩道、是利益眾生的重要修行法門。
生為末世業障深重的我們,每天上班繁忙,養家顧子,又能有多少時間來「修行」?我們如果再繼續用「中文音」或「太離譜的音」去唸咒語,請問還要「磨」到什麼時候才會有「成就」?《加句靈驗佛頂尊勝陀羅尼記》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唐開元中。五臺山下。有一精修居士。姓王。有事遠山行。去後父亡。迴來不見。至心誦「尊勝陀羅尼」數十萬遍。願知見先考所受生善惡業報。精誠懇願。殊無覺知。遂欲出山。見一老人。謂居士曰:「仁者念持。寔為勤敏。然『文句多脫略』。我今授示『全本文句』」。居士拜而而受之。乃云可誦「千遍」。殆然經數日。於夜中……見天人數十輩。共圍繞一天仙。前謂之曰。汝識吾否。居士答曰不知。天仙曰。我是汝父。比年誦持「尊勝陀羅尼」。吾得爾之福力。然後數月已來。福倍於積歲……言訖上昇。居士歡躍拜送。自爾尤加精進。……開元二十六年冬。有神都張繹長史。自小孝養父母。父母歿後。沈淪惡道。乃虔心報恩。每懷濟度。遂即入山。持「尊勝陀羅尼」。志願見亡父母。得安樂處。日夜勤誦。聲聲不絕。朝暮懇誠。六年念之。念中不曾見父母,疑咒無驗,欲生退心。忽見一老翁儀容。甚異。語云:「非是咒無靈驗。亦非君不盡心。斯乃去聖時遙。翻譯多誤。咒詞脫略,遂失其徵」。老人即口授。令抄錄一本。依此文句持誦。……專心誦持。始登六日。即亡父母遂來……口云。墮大地獄中。備遭諸苦。年月已深。乘兒精誠功力。近得生天(詳《大正藏》第十九冊頁386上─389中)。從這個藏經中的例子我們可以體悟到:《六祖壇經》云:「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們是「用心」且「盡心」去唸這個咒了,但是就是沒有「感應」、沒有「直了成佛」,原因在那裡?那就是「斯乃去聖時遙,翻譯多誤,咒詞脫略,遂失其徵」。是我們唸的「音」不準、「咒文」有缺陷,有不圓滿之處,雖然「精進」唸了「十萬」遍,就是不夠力,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祈望諸佛友能以「最正確」或「最接近古梵音」的發音去唸每一個咒語,切記:如果你想要從一個咒語中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請一定要用「梵音」去唸誦!
梵字來源略說:
梵字本源相承有「法爾」、「隨緣」二種,「法爾」常恆之相承係依《大日經》之說,「隨緣」相承有四種:
(一)梵王相承。梵天所創。
(二)龍宮相承。龍樹菩薩入海得大乘經所傳之悉曇
(三)釋迦相承。為釋尊宣說經典中所示之悉曇。
(四)大日相承。乃大日如來所說之悉曇。指《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之五十字、《大日經》之「具緣品」、「同字輪品」之五十字等。由金剛薩埵結集,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得之而傳誦流通。
若由梵天所創造,舉證如下:
1. 《金剛般若經疏》:「梵王有『七十二字』以訓,於世眾生轉薄。梵王瞋怒吞噉佉字,唯此二字在口兩角。『阿』表於無,『漚』表於有。」詳《大正藏》第八十五冊頁147中。
2. 隋‧吉藏撰《百論疏‧卷上之下》:「外云,昔有梵王,在世說『七十二字』以教世間,名『佉樓書』。世間之敬情漸薄,梵王貧吝心起收取吞之,唯『阿』、『漚』兩字從口兩邊墮地。世人責之以為字王,故取『漚』字置四韋陀首,以『阿』字置廣主經初。」詳《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251上。
3.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云:「詳其文字,梵天所製,原始垂則,四十七言也。寓物合成,隨事轉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中印度特為詳正,辭調和雅,與天同音。氣韻清亮,為人軌則」。詳《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876下。
4.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六》載:「造書天。梵云『婆羅賀摩天』即造悉『曇章十二音字母』者是也」。
詳《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477上。
5. 唐‧道氤《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亦載:「外道教初皆置『阿』、『漚』二字,云梵王有七十二字,以訓於世。眾生轉薄,梵王嗔怒吞噉諸字,唯此二字在口兩角。『阿』表於無,『漚』表於有」。
詳《大正藏》第八十五冊頁19下─20上。
6.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三》云:「若印度言字梵天所製,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廣,號青藏焉」。
詳《大正藏》第五十冊頁723中。
7. 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第二》:「二禪已上無言語法……佛於三藏中,但說初禪有『大梵天王』者。以初禪內有覺觀心,則有『語言法』,主領下地眾生為便」。詳《大正藏》第冊頁1077中─下。
8. 遼‧道《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上》載:「西天梵字法爾本有,但世界初成時梵王傳說。不同此方字是蒼頡等創製」。詳《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996中。
若由龍宮得之,舉證如下:
唐 智廣《悉曇字記》:「『南天』祖承『摩醯首羅』之文,此其是也。而『中天』兼以龍宮之文,有與南天少異,而綱骨必同」。詳《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1186上。
若為釋尊宣說經典中所示之悉曇梵語,舉證如下:
1.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
詳《大正藏》第十四冊頁509中─510上。
2. 《方廣大莊嚴經‧示書品》之「四十六字母」:「佛告諸比丘,菩薩與童子居學堂時,同唱(此四十六字母)字母演出無量百千法門之聲」。詳《大正藏》第三冊頁559下─560中。
3. 《大集經‧海慧菩薩品》之「二十八字門句」。詳《大正藏》第三冊頁65下。
4. 《放光般若經‧卷四》:「須菩提!(四十二字母)是為陀鄰尼門,是為字門是為來入門,是為菩薩摩訶薩,是為摩訶衍」。詳《大正藏》第八冊頁26中─下。
5. 《大般涅槃經‧卷八如來性品》之「十四音五十字義」。詳《大正藏》第十二冊頁413上─414上。
勸持咒語開示略集:
1.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云:問曰「聲聞法中何以無是『陀羅尼』名,但大乘中有」。答曰:「小法中無大,汝不應致問;大法中無小者,則可問。如小家無金銀,不應問也。復次聲聞不大殷懃集諸功德,但以智慧求脫老病死苦,以是故聲聞人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則足,不須瓶器持水。若供大眾人民,則須瓶甕持水。菩薩為一切眾生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善根諸功德故,須『陀羅尼』,『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詳《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269中。
2.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云:「復次得陀羅尼菩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復次是『陀羅尼』法常逐菩薩。譬如間日瘧病,是『陀羅尼』不離菩薩……復次是『陀羅尼』,持菩薩不令墮二地坑。譬如慈父愛子,子欲墮坑,持令不墮。復次菩薩得『陀羅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無能勝,譬如須彌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動」。
詳《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95下─96上。
3. 《陀羅尼集經‧卷四》云:「……日日誦不動佛陀羅尼。無量壽佛陀羅尼等。滅除身中五逆四重等一切罪障。若欲得生無量壽佛國。日日作此供養。誦陀羅尼法。常作此法。一切事業皆得成就。死已生無量壽佛國。若日日供養功德甚大。不可具說。念佛功德非是挍量。其誦真言功德力。狀如日月之光。念佛功德同夜燈之光。不得其比。若日日供養誦明兼念佛功德。如須彌之高,大海之深。若空念佛不兼誦明功德。如香山之小。如阿耨達池之細。不可挍量。若日日供養諸佛誦明。滅罪如火燒草木。罪滅亦爾。若能日別三時供養。念佛誦明。比空念佛不可比挍。口不能宣。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當知般若功德成就。讚莫能盡」。
詳《大正藏》第十八冊頁812上─中。
4. 《合部金光明經‧卷三》云:「十地菩薩猶須誦持陀羅尼咒,得度一切怖畏,一切惡獸虎狼師子,一切惡鬼人非人等」。
詳《大正藏》第十六冊頁376中。于其卷四頁421中亦有相同的話。
5. 《大乘莊嚴寶王經‧卷四》載:諸佛如來尚求祕密陀羅尼。
詳於《大正藏》第二十冊頁60上。
6. 隋‧天台智者大師得宿命通,廣示持咒軌儀。開示云:
「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默念誦之,存念三寶,若出禪定,亦當誦咒……若是鬼病,當用彊心加咒以助治
之」。
詳《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覺知魔事八》,《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471上、472上。
7. 天台智者大師云:「三、咒術治病者,萬法悉有對治,以相厭禳,善知其法術用之,無不即愈。咒法出諸修多羅及禪經中,術法諸師祕之,多不妄傳」。
詳《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506上。
8. 天台智者大師云:「陀羅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云能持……陀羅尼者,略說則有五百,廣明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悉是菩薩諸佛所得法門,名義皆不與二乘人共也」。
詳《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下》,《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頁692中。
9. 唐‧道宣律師云:「陀羅尼門亦有九十二億,處處宣說種種名稱,功德無量,威神不可測。至如婆藪之拔地獄,波旬之發菩提,花聚之獲神通,雷音之脫掩蔽,莫不因斯章句承茲業力,亦有四部弟子十方眾生,聞一句而發心,聽一說而悟道,故知一切諸法無非真妙」。
詳道宣律師《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大正藏》第五十二冊頁334上¾中。
10. 唐‧道世律師云:「夫神咒之為用也,拔矇昧之信心,啟正真之明慧,裂重空之巨障,滅積劫之深痾……咒是三世諸佛所說,若能至心受持,無不靈驗」。
詳《法苑珠林.卷六十》,《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734下¾735上。
11. 唐末永明 延壽大師持誦真言達二十七種,《佛頂尊勝陀羅尼》、《大悲咒》,六時常誦。
詳於《智覺禪師自行錄》,詳於《卍續藏》第一一一冊頁157上¾165上。
12. 明‧蓮池大師,除了廣引經咒外,更是《水陸法會》及《燄口施食》諸密壇儀軌的闡釋者。
《水陸儀軌》及《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二書皆見《蓮池大師全集》第五冊。
13. 明‧蕅益大師嘗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達數千萬遍、《準提咒》百萬、《大悲咒》、《藥師咒》、《往生咒》各逾十萬……等等。詳於《靈峰宗論》一書內,如「持咒先白文」、「持準提咒願文」、「起咒文」、「楞嚴壇起咒及回向二偈」、「結壇持大悲咒偈」、「結壇持往生咒偈」、「持咒文」、「滅定業咒壇懺願文」……等等。
14. 民國‧印光大師云:「持咒以不知義理,但止至誠懇切持去,竭誠之極,自能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議所能及者」。詳《印光法師文鈔‧上冊》頁241。復張雲雷居士書二。
15. 印光大師云:「印光對於密宗持咒之法,竊以借此可以消除罪業,切不可妄求神通,務望大家留意」。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下‧卷四》頁881。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聖誕日開示法語。
勸持楞嚴咒開示略集:
1. 《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般怛羅大神力都攝一切咒王陀羅尼經大威德最勝金輪三昧咒品》讚歎云: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言:『我有佛神咒,名曰:佛頂如來放光摩訶悉怛多般多羅攝一切咒王最勝金輪帝殊羅金剛大道場陀羅尼,極大尊重,為利益一切眾生,更無有上,唯佛與佛共相傳說,汝等應當一心受持,生希有想』」。
詳《大正藏》第十九冊頁181下。
2. 明‧憨山大師云:「獨不觀世尊自立之五名乎,曰『寶印』曰『救護』曰『密因』,而終之曰『陀羅尼咒灌頂章句』。所云『灌頂者』,經中凡三四見焉。岳師判為天竺『灌頂部』,誠有見於三藏所傳,必為密宗。此之圓圓果海,詎有時量,而可以一時一教收之耶……得此咒心,無論登刀入火,雖安公破句讀經,珪公詆佛妄說,無不可者。舍咒心而談真心,是增益多聞,非世尊意,亦非憨師之意矣」!詳於憨山大師《楞嚴經懸鏡序》,《卍續藏》第十九冊頁57下—58上。
3. 明‧交光大師云:「今世現見山中靜修叢林多廢持咒,往往發瘋發顛,縱不成顛,亦多見於怖人媚人境界,皆此弊也,聖言豈虛乎」?大師直以為叢林靜修者「多廢持咒」是招「魔」之因。
詳《楞嚴經正脈疏‧卷七》,《卍續藏》第十八冊頁713下。
4. 明‧蕅益大師之「化持大佛頂神咒序」云:
「五會神咒,密詮如來藏心,顯密雖殊,心性理一,全心成咒,全咒傳心,故名心咒,亦名咒心耳。解天禪人廣勸信力行之士,或全持、或全寫,以自供佩及轉施人,期借神力顯發自心一振末世之偽,同登灌頂之記,阿難為眾重請,如來放光重說,護法述願請加,金剛藏王曠劫隨逐,收功皆在此矣」。詳《蕅益大師全集》頁1115¾1116。
咒語不可解略說:
1. 隋‧慧遠大師云:「咒詞何故不翻?翻改失用,多不神驗,所以不翻,又復咒詞未必專是天竺人語,翻者不解,是以不譯……咒皆能令除滅怖畏」。詳慧遠大師《大般涅槃經義記‧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冊頁626下¾627上。
2. 唐‧不空譯《總釋陀羅尼義讚》云:「真言中一一字,唯佛與佛大威德菩薩乃能究盡」。
詳《大正藏》第十八冊頁895中。
3. 唐‧華嚴賢首 法藏國師亦云:「咒是諸佛祕語,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除障增慧」。
詳法藏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大正藏》第三十三冊頁555上。
4. 宋‧師會述《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佛祕語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除障增福,亦不須強釋也」。
詳《大正藏》第三十三冊頁555上。
5. 宋‧贊寧云:「密藏者,陀羅尼法也,是法祕密,非二乘境界,諸佛菩薩所能游履也」。
詳《大宋僧史略‧卷上》,《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240中¾下。
咒語可解略說:
唐‧一行《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七》云:「而今此真言門。所以獨成祕密者。以真實義所加持耳。若但口誦真言而不思議其義。只可成世間義利。豈得成金剛體性乎!故偈云:最勝真實聲,真言真言相,行者諦思惟,得成不壞句,此聲即是真言門,語密之體」。詳《大正藏》第三十九冊657下。
舉例:
唐‧法崇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詳《大正藏》第三十九冊頁1012。
唐‧不空撰《佛頂尊勝陀羅尼注義》。《大正藏》第十九冊頁388中─下。
唐‧不空注《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詳《大正藏》第二十冊頁489。
唐‧不空譯《仁王般若陀羅尼釋》。詳《大正藏》第十九冊頁522。
日本南忠撰《注大佛頂真言》。詳《大正藏》第六十一冊頁602。
日本明覺撰《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他缽怛囉陀羅尼勘註》。詳《大正藏》第六十一冊頁606。
日本明覺撰《大隨求陀羅尼勘註》。詳《大正藏》第六十一冊頁747。
日本定深撰《千手經二十八部眾釋》。詳《大正藏》第六十一冊頁749。
日本觀靜撰《孔雀經音義》。詳《大正藏》第六十一冊頁755。
《一字頂輪王瑜伽觀行儀軌》云:「念誦者成就南摩尼羯磨。此部念誦。如鈴鐸聲。如箜篌聲笛聲。如舞動瓔珞聲。其聲如孔雀鳴。如一切部法中。相應一切義。成如是音聲。而作念誦。與真言相應。真言者隨聲。應思稚其義。不久當成就。此通一切部此是聲念誦儀軌」。詳《大正藏》第十九冊頁314中。
依止大佛頂首楞嚴咒遮止法
──珠欽咧既多杰 仁波切造
─孫景風 敬譯
世尊白傘蓋佛母 威力廣大無能礙。
我今勵力憫發願 如是請白以祈禱。
宏揚廣大佛陀教 願諸有情獲安樂。
我與檀越諸眷屬 請遣大禍諸危害。
遣迴不祥惡夢兆 遣迴兇象及惡緣。
遣迴敵魔毒惡計 遣迴八十四變怪。
遣迴三百六災橫 遣迴四百零四病。
遣迴千八十種災 遣迴八種非時死。
遣迴三十六大難 遣迴十五害童祟。
遣迴上世邪魔毒 遣迴下世諸鬼魁。
遣迴行刑琰摩差 遣迴祖墓吮血鬼。
遣迴縱病害人使 遣迴畜瘟諸破敗。
遣迴自空飛來災 遣迴地下諸毒箭。
遣迴宮卦諸惡術 遣迴惡星諸破耗。
斷諸違緣悉無餘 賜予一切勝福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